重达1两1个的无核荔枝,金红色滚圆的日本小南瓜,个大肉厚的“以色列太空西圆椒”,清脆爽口的“济公葫芦瓜”……这些还长在地里就已经被各地客户订购一空的热带水果和冬种瓜菜新品种,在海南省的其它市县尚很鲜见时,在澄迈县已经批量生产。澄迈县农民市场“嗅觉”之灵敏,动作之快捷,叫人不能不叹服。
眼下,马来西亚杨桃已经在全海南遍地开花,但最早实施大批量生产的是澄迈县农民;第一个采用香蕉的组培苗大规模生产巴西及泰国香蕉的也是澄迈县农民,后才推广到全省;澄迈县也是经常出荔枝和芒果种植新技术、新品种的地方……近几年,澄迈县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了海南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辐射源”之一。
王孔跃是个普通的农民,却为澄迈县引进和推广了7、8个市场畅销的瓜菜新品种。1月9日,记者来到他设在美亭公路旁的瓜菜收购站,原来现年35岁的他10年前就开始从事瓜菜运销,在与上海、杭州等地客商做生意的过程中,他看到好销的新品种就先自己试种,成功了再推广给乡亲并负责收购运销,成了瓜菜种植的“播种者”。像王孔跃这样的种植+运销+“播种”的农民在澄迈县有一大批。
农民王廷标则属于另一种类型。他喜欢自己培育新品种,1两1个甜美异常的无核荔枝就是他多年研究和摸索的成果。从1991年以来,他先后推出的荔枝良种种苗多达16个品种、25万株,被推选为桥头镇荔枝协会会长。现在该协会已拥有会员87名,建起了几百亩的实验和种苗基地,帮助周边和其它市县种植了1万多亩荔枝。澄迈县像桥头镇这样的农民科普协会现有55个,下设187个分会、830个农民科普小组,涉及瓜菜、水果各个领域,成为引领种植新潮流的一支生力军。农民王昭和1999年为自己种植的青皮冬瓜申报“名牌”并获得成功。
在1998年全海南省的农产品评优活动中澄迈县就有黄皮尖椒、小南瓜等7个品种被评定为省优质农产品,占了全省的近1/4,其中有5个品种是由农民申报的。“跑了10个市县,澄迈县农民的申报面之广、品种之多,首屈一指。”——省优质农产品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廷源如是评说农民的行为。他说,这当然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宏观调控。记者在澄迈县采访了由县里投资的3500亩“热带水果示范基地”。90年代初,当海南省有些市县的农技部门陷于瘫痪、农技人员靠卖化肥度日时,澄迈县政府却投资该基地,引种热带水果新品种,成功后再推广给农民。马来西亚杨桃的推广就是该基地的“杰作”之一。现在,该品种已经成了澄迈县的拳头产品,并辐射到全省。
据县热带作物服务中心主任吴清江介绍,从1985年创办至今,该基地已为农民提供热带水果种苗近1000万株,举办技术培训班160多期,先后有近1万农民在这里接受培训并掌握了1-2种实用技术。前不久该基地被省委组织部定为“海南省党员实用技术培训基地”,更成了推广新技术、新品种名副其实的“二传手”,实施热带高效农业产业化的“中试工厂”。而类似这样的科普示范基地,在澄迈县也有一批。
记者来到邵诗文兄弟俩办的康达农场,280亩辣椒长得特别好。一问,邵诗文兄弟原为大庆市的工人,1994年来这里投资前从未种过瓜菜,种辣椒的技术“一是自己买书看,二是参加县里乡里办的各种培训班。前些天来寒潮,马上有县植保站带着专家下来作技术指导,都是无偿的。”原来,该县已在18个乡镇设立了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76个,建立科技示范村167个,加上农民科普协会、科普小组,全县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网络。有了问题大都可以及时得到解决。
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也是县里重要的“一着棋”。根据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全县总体布局,合理规划,现已建有冬种瓜菜、香蕉、名优水果、苦丁茶、水产养殖等十大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业生产逐步从粗放型、分散型向集约化、基地化发展。
澄迈县农民接受新技术、新品种快出了名,植期未到,送种到户,商家先行。1998年从7月20日开始,半个月内有50多户瓜菜商抢先一步,到澄迈县来放送种子,放送的种子款项共260万元,比上年增长50%。8月10日,又有瓜菜商30余人合伙拉来2000多公斤种子,一到澄迈县金江镇,当天就被农民领取完毕,并全部订好瓜菜购销合同。
澄迈县政府从土地、技术、治安等方面提供良好服务,据不完全统计,近3年来,澄迈县从省外引进及自行培育开发的农产品新品种已达50多个,领取“绿色证书”的农民技术员已有4500人,均居全省之首;该县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1997、1998两年已达50.2%,比全国高出10个百分点,比全省高出11.3个百分点;在1999年春的全省评比中,澄迈县冬种瓜菜总量、外销量及单项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居全省第一。
这些,大概就是这个“科技兴农示范县”对全省所起的“示范”作用吧。